银天科技设计出品
扫描关注银天科技微信公众账号

广州网站建设

网络推广运营:我为什么放弃了线上电商

银天科技2021-06-11行业动态
转眼电商做了七年,13年由线下切入供应渠道,然后顺利转型线上销售直至20年。选择线上是因为看好线上市场,希望利益最大化,顺应时势。时至今日,选择放弃线上,也是对线上大趋势不看好,退而自保。

线上的市场仍旧火热,以后的发展前景仍旧不可限量。但是,对于我所在的行业,所在的类目,以及当前的体量来说,已经无法适从了。

从行业来看,我所在的母婴类目市场非常大,而且还会继续扩大。出生率下降固然是现实情况,但是就线上市场来说,仍旧有大量的低级市场可以开发,短期内摸不到天花板,不过这些不是一个小小经销商可以触及的利益,不做分析。母婴市场乃至所有标品(纯国产或国内总代形式的产品)市场,经过多年线上发展至今,整个链条已经愈加清晰,品牌方·——仓储——平台——消费者,这个成熟的链条中并没有为经销商预留一个恰当的位置。只要一个品牌市占率足够大,品牌方就可以通过持续提高边际成本的方法来提高B2C的效率,而淘汰掉过去B2B2C的供货方式,这种新的线上模式即为品牌方提高了利润,又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价格,可谓双赢,而这其中消失的毛利,只能从出局的多级经销商身上获取。新兴品牌在初始阶段没有更多的营销资金,只能通过出让利润空间的办法,来换取经销商的推广销售,但是一旦品牌站稳脚跟,品牌方就会介入市场竞争,通过回收客户到自有渠道,慢慢挤压经销商的生存空间,直至其自动出局。这点和做店铺运营思路正好应和,在做新品时,由于品牌知名度较低,做品牌词是不会有任何流量的,只能通过产品关键词筛选出可以介入的流量池做蓄水,再通过优化链接,适当补单刷评价来提高转化,积累销量到一定水平,找机会点爆流量引爆销量,这是最理想的打新思路,现实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还是很大的。随着产品的销售,品牌渐入人心,品牌词终于开始有了流量,这时候,品牌方-厂家一定会下场,多平台旗舰店、工厂店、直营店、折扣店开起来,收割不管是线下还是线上经销商辛苦拓展的客群。直到品牌市占率成熟,开始通过压低售价的方式进一步拓展市场,并挤压经销商的利润空间。经销商在这种形式下,要么花钱去竞争品牌词流量,要么就只能继续为品牌转化新客户,但终究难逃新客户被厂家收割的命运,最终自知无趣,主动退出。

七年间,经手的品牌五六个,即有品牌最终没做起来,资本打了个水漂的,也有品牌逐渐壮大,开始挤压经销商的。唯一不变的是,经销商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钱确实赚到了,但是不可持续,路越走越窄,直至无路可走。

所以最终的结论是,做线上,只能做产品;做经销,注定掉深坑。

然后从平台上来说,18年开始拼多多风生水起,搅得电商江湖风起云涌。彼时,阿里系还没用正眼看过多多一眼,京东由于天然气质优越更是没把多多放在眼里。社会上充斥的也是对拼夕夕假货的声讨,那时候不顾一切冲进多多平台的中小卖家(间或有无良商贩)都是实打实的享受到了一波流量红利,真的赚嗨了。可惜我固步自封,没有看清形势,直到19年才开始进入拼多多,也只是清理库存为主,并没有认真运营。

看清拼多多的价值时,为时已晚。错过了最佳的转型机会。此时,京东上了京喜,阿里上了淘宝特价版,又开始一番鏖战,京喜尚能看到一丝生机,但是淘特真就是一条路走到黑了。

来看看三个平台,首先阿里系,运营时间最久,也是最熟悉的。虽然赖在淘宝里时间最久,盈利的也最多,但是直到切换到京东和拼多多以后(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才发现阿里其实积疾已久。

从宏观数据层面来看,每年双11都是阿里的大考,但是最近两年阿里明显疲软,双11当晚,不时听到各种小二要求商家刷大单的事情,一般都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刷(第二天再退款,无费用产生,这里也就涉及到阿里比较狡猾的地方了,订单未发货即退款也是计入营业额的)。双11冲数据是阿里自己给自己戴上的枷锁,现在已经骑虎难下,何以解忧,唯有一刷。但是刷单也有个极限,今年开始阿里的营收增速下滑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从商家运营层面来谈谈阿里为什么走到这一步,在流量就是财富的今天,阿里本来的两驾电商马车:天猫-淘宝,其实是残缺的,手机端流量90%以上甚至更多是从手机淘宝进入,天猫app几乎没有流量进入。这个情况从15-16年开始就已经形成定局,为了扶持付费商家,阿里只能把手淘流量向天猫商家倾斜——天猫产品权重天生高于淘宝,在阿里流量管够的情况下,淘宝天猫倒也相安无事,随着京东日渐发展,分流严重,拼多多又异军突起,狂吃低端和微信流量,再然后来到小视频元年,抖音快手也对手机端流量参与分流。阿里的流量还是捉襟见肘了,为了满足天猫的流量,淘宝商家分到的免费流量日渐稀少,甚至不付费推广不给匹配免费流量,这点在京东和拼多多其实也是类似的。流量所限,淘宝商家无以为继(尤其是品牌标品),这是客观原因,而且流量问题阿里很难破局。

店铺管理也是一方面,真的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从淘宝到京东,从京东到天猫,从天猫到拼多多,全部玩了个遍,阿里的商家端店铺管理真的就是一坨翔。从商品管理到交易管理,各种问题,淘宝比天猫更差。就单拿一个SPU和SKU关联管理来说,不同类目商品属性在16年就改为了只能用颜色分类,管你销售的是什么产品,没有尺码,没有型号,没有容量没有等等等等属性,就只能用颜色命名,还无法备注。就这么一个脑残设定从16年坚持到今天,没有任何改变。天猫这方面明显好一些,毕竟是后开发的管理端,但是相比于拼多多和京东的详细管理设置,真的是差出了一条长安街。再一个是手机端适配,这点移动端诞生的拼多多可以说是完胜,手机端拼多多几乎可以完成各种店铺管理操作,使用便捷。而京东和淘宝是想都不用想的,一般手机端要改动设置我只能手机浏览器登录到网页后台修改。

在交易管理等细节上,熟谙消费心理的拼多多也是完胜,只谈一个细节——催付,在淘宝上这是一个商家要付费才能使用的功能,而催付的形式也只有短信催付和旺旺端发催付卡片。拼多多这边呢,可以选择让利催付,9.5折起;或者可以选择承诺按时发货催付。不得不说多多抓住了待付款消费者的心理痛点,未付款的最主要原因,一个是想确定是否能及时收货,再一个就是想确定价格是否还能优惠。

反观淘宝和京东,在交易平台的基础功能上已经放弃思考了。淘宝就任凭稀烂的基础继续腐烂,京东则是不停的在京东运营和店铺运营对接上消耗精力。

那么淘宝在忙什么呢?淘宝在忙着收割商家。手握流量入口,就是财富分发大权,流量如果持续增长,不管怎样分发,阿里的收入都是增长的,但是在流量增长疲软的大环境下,如果还想收入增长,这个钱怎么来呢?阿里的运营给出的答案是:变换流量分发规则,几乎是每年一变。相信商家们都深有体会,每年不学习,流量就要跟不上,每年都变换玩法,每年都要对流量匹配各种变动。万变不离其宗,商家只要跟着淘宝规则走,按照淘宝要求去付费合作,付费推广,就可以分配到合理的流量,反之一分钱不花或者只花很少,免费流量从佛系到随性再到空,就真的在眼前了。什么标签化,什么流量入池,什么细分人群,都是僧多粥少,拿捏商家的技俩。

再来看看淘宝为了破局流量做了哪些努力。手机淘宝内容化,搞直播。一个购物软件不好好的推荐商品,去学短视频软件搞内容营销,提高消费者的app内留滞时间,这样真的好吗?这样不是把喜欢直截了当买东西的消费群体推到竞争对手那边吗?线上购物最朴素的乐趣在哪呢?难道不是在同类产品内挑选出最心仪的一款,然后比价吗?买到最合适最便宜的商品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让别人来告诉我应该买什么。这里意见主观了一些,但是可以代表一类消费心理吧。而且你真的没法指望商家朋友们都变成网红,如果当网红就把钱赚了,谁还要低声下气的去卖货呢?

乌烟瘴气,现在的内容营销活活的把线上生意干成了勤行,商家除了操心产品、备货、运营、推广、营销,还要被迫营业体验网红生活,身心俱疲。

以上吐槽完毕,这就是为什么要放弃线上转攻线下的原因。

做电商是顺应时势,放弃电商也是大势所趋,来去都是顺势而为。

虽然线上放下了,但是运营思维还在,线下的生意终究也是流量、转化率、客单价、三要素,如何玩转?产品、运营、营销、推广,缺一不可。

我们是,网络推广运营,银天科技。


文章关键词
网络推广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