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天科技设计出品
扫描关注银天科技微信公众账号

广州网站建设

内容付费的狂欢!

银天科技2017-03-19行业动态
   内容付费突然火了。
 
   似乎是一夜之间,大家好像形成了知识饥渴症的共识。你要是没花钱买那么一两段付费音频来听,看两篇付费文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互联网从业者。
 
   内容付费的狂欢
 
  2015年,在行的出现打响了知识付费的头炮,知识付费的模式稍露端倪。
 
      2016年,值乎和分答横空出世,大V纷纷坐上了最早的车。在之前几乎没什么正版意识的中国,知识付费成为了新的引爆点和话题
 
      2017年,开氪,知乎live,豆瓣时间纷至沓来。虽然李笑来的阅读体系还能吸引到121k人参与,但人们对知识付费的热情明显是下降了。
 
    在这里其实要区分一下概念:内容付费并不等于知识付费。后者理论上有着更强的专业性,严谨性和科学性。但就两者的现状而言相差无几:用户下单购买产品或者服务,提供者则是平台或者其他用户。而知识,起码是一个结合实践的认知体系。而快消费时代,传播大多是一条的,索性就都叫做内容付费吧。
 
  人们愿意付费的内容常常具备以下特性:独特性,有用性,通俗易懂性,可寻性。就当下的技术发展来讲,有用,通俗易懂,可寻几乎是所有平台都可以做到的,甚至有人调侃到:这不是媒体的时代,是媒体人的时代,是内容手艺人的时代。值得一拼的仅剩独特性。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问题也可能有千百种答案;人们花钱鲜很多时候未必是为了答案本身,而是为了答题者是为了体验。所以当所有的内容付费平台用的都是同一拨知识网红的时候,独特性无处可寻,荡然无存。
 
  当下内容付费的洪流中,各家方向各不相同:分答做的始终是知识经济的一种,注重领域细分的专业性;微博问答倚靠的是粉丝经济,花钱买名人说话;其他平台大同小异利用的都是“知识网红”们。但随着内容付费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课程被称之为收智商税。
 
  某些商业机密,专业私货,行业规则,可能必须通过付费才能知道。但用户想了解的大部分内容,都能从互联网上免费获取,并且是更好更完善的知识。也难怪有人说,大部分人都是利用英语能力不够好的信息不对称性。
 
  所谓的大V的干货分享,说白了不过是帮你把某个领域内的内容从谷歌,百度,维基百科上搬运来,整理好,梳理一次,然后取个漂亮的标题,就可以坐收智商税了。本来是花钱买个省事,然而看到的还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只要是二手信息,都不过是从一个条框跳到另一个条框,从一头限制走向另一头限制。互联网时代,身为所谓的终身学习者,却连搜集和筛选的能力都没有,似乎有点站不住脚。
 
  内容付费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究竟谁能从中尝鲜,成为第一批受益者?
 
    大平台占据先天用户数量优势,新进者依靠营销打出市场
 
    对于首批获益的平台来讲,一类是微信、豆瓣、知乎这类传统平台,另一类恐怕就是“得到”这类瞄准机会获得资本青睐抢占先机的创业型产品。
 
    对于传统平台来讲,优势在于庞大的用户基数与平台知名度,它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将原来的用户转化成为付费用户。例如对于微信来说,其实已经开始了对于知识付费的实验,例如内容打赏模式,用户在看完文章之后,可以选择1元、2元,还是5元、10元的打赏,当然用户也可以选择不打赏。采用这种用户在看完内容之后才决定是否打赏的完全凭读者意愿的模式,是内容付费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微信进行的内容付费的一种试探。
 
    再例如百度文库设置的付费文章,也是对内容付费的一种探索,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恐怕不会选择付费下载文库中的文章,因为用户用其他方式也可以,免费获得同样的内容,为何要付费获得呢?由此看来,读者是否选择内容付费,一定程度上内容是否具有唯一性,而对于平台来讲,也面临着盗版的威胁。
 
    因此,即使是大平台,虽然有用户积累,但也面临一定的困难。对于新兴起的平台来讲,吸引用户靠的其实是各种噱头,利用明星大咖坐镇来吸粉。这显然并不是一种健康的模式,而是在玩粉丝经济。例如逻辑思维App得到,一开始依靠的就是罗振宇等人本身的名人效应吸粉,最后其实烙上了严重的商业利益印记。

 
  微信公众号拟付费阅读 收费与否由内容生产者决定
 
  前段时间,针对腾讯要加快推出微信公众号付费阅读的讨论甚嚣尘上。对此,腾讯董事局主席兼CEO马化腾表示,腾讯只是提供一个基础设施,让内容生产者自己决定是否收费,哪些内容要收费。
 
  马化腾表示,公众号付费阅读是一个基础设施,是一个内容制造者的刚需。过去公众号作者可能是靠尾部广告或者加入腾讯广告联盟来赚取收益,但应该还有另外一条腿,那就是作者愿意把高质量的内容做成付费,或者做成俱乐部,做出粉丝经济。微信公众号原本具有“打赏”功能,这本质上也是一种付费方式,只不过丰俭由人。为公众号运营者丰富管理手段,在系统上支持,让整个产业更加多元化,而不是一刀切。马化腾强调,“我们不会代替他做决定,都是由内容生产者自己决定。”
 
  微信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否会从流量竞争变成内容竞争?马化腾表示,流量和内容的比例将从现在的“八二”演变到未来的“五五”,两者都很重要,微信不会完全不看流量。2月28日,腾讯公布了芒种计划2.0,带来10亿元补贴和2亿元投资基金,用于鼓励优质内容、原创内容、短视频与直播类内容。腾讯公司副总裁黄海表示,去年的芒种计划2亿元补贴已差不多分完,其中40863个企鹅号分到钱,有10917个企鹅号月入过千,这在目前总量为20万的企鹅号中占据相当比例。
 
  为什么不看好内容付费?
 
内容付费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内容本身的价值能不能带来付费,而是生产内容者的光环自带流量并引来付费。
 
  在知识变现这个大潮流下,知识多少钱一斤可能真的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大家的核心关注点是围绕什么样的内容能更加适销对路,什么样的知识变现更多。很明显,王思聪的八卦售卖度可能更广,而一些大家的基本功则无人问津。
 
  内容付费的未来,现在看来无非是两种路径:网红经济的文人版以及体系化课程的产品。但遗憾的是,前者依然是传统时代的流量二次贩售,后者,则还是在线教育的范畴。
 
  这一切,都跟大家梦想中的知识变现,差着十万八千里。最终,知识变现可能真的跟知识无关。
文章关键词